传国玉玺与红楼梦作者袁枚即曹霑曹天

《尔雅·释器》中有一句话:“肉倍好,谓之璧。好倍肉,谓之瑗。肉好若一,谓之环。”所谓“肉”,就是指中孔以外的边。“好”,指中间的孔。“肉倍好”,即边的宽度是中孔径的两倍。“好倍肉”则反之。“肉好若一”,即边的宽度和中孔径一样。

璧、环、瑗、玦

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

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,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,疯癫落脱,麻屣鹑衣,口内念着几句言词,道是:

  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

  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

 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

  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

 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娇妻忘不了!

  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

  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

  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

  士隐听了,便迎上来道:“你满口说些什么?只听见些‘好’‘了’‘好’‘了’。”那道人笑道:“你若果听见‘好’‘了’二字,还算你明白。可知世上万般,好便是了,了便是好。若不了,便不好;若要好,须是了。我这歌儿,便名《好了歌》”士隐本是有宿慧的,一闻此言,心中早已彻悟。

根据图一:

“好”就是“圆”,隐喻“袁”。“了”就是“没”,隐喻“枚”。所以跛足道人就是袁枚,“好了”剩下的就是“环”,因此红楼梦中“贾环”就是“袁枚”。

袁枚

1.“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,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,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。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,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,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。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,灵性已通,因见众石俱得补天,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,遂自怨自叹,日夜悲号惭愧。”

2.后面又有一首偈云:

  无材可去补苍天,枉入红尘若许年。

  此系身前身后事,倩谁记去作奇传?

3.“这石凡心已炽,那里听得进这话去,乃复苦求再四。二仙知不可强制,乃叹道:“此亦静极思动,无中生有之数也。既如此,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,只是到不得意时,切莫后悔。”石道:“自然,自然。”那僧又道:“若说你性灵,却又如此质蠢,并更无奇贵之处。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。”

秦始皇和氏璧传国玉玺

据史料记载,王莽篡汉时,王莽派弟弟王舜向姑母汉孝元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,孝元皇太后怒将传国玉玺掷向王舜,摔掉一角,后用黄金补上。

《红楼梦》中宝玉与宝钗结婚后,宝玉出家,隐喻“金玉良缘”的破产,所以“金镶玉”是假,“木石之盟”是真。

传国玉玺摔掉一角,“角”隐喻“脚”,“掉角”隐喻“掉脚”,“掉脚”就是“跛足”。“跛足”就是原来的“脚”没了,“原没”隐喻“袁枚”,所以“跛足”就是“袁枚”。

“掉角”就要用剩下的那一块补天石“踮脚而已”,朝角沾上,“朝”“沾”隐喻“曹霑”,“掉角”就是传国玉玺“缺肉”,“缺肉”就要“添肉”,“添肉”隐喻“天佑”,这样才“好了”。所以曹霑又叫曹天佑。

引典《诗·小雅·信南山》中“既沾既足,生我百谷。”

《红楼梦》第五回

  飞鸟各投林

 为官的,家业凋零;富贵的,金银散尽;有恩的,死里逃生;无情的,分明报应;欠命的,命已还;欠泪的,泪已尽:冤冤相报实非轻,分离聚合皆前定。欲知命短问前生,老来富贵也真徼幸。看破的,遁入空门;痴迷的,枉送了性命:好一似食尽鸟投林,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!

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,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!”又是“好了”、“圆没”,隐喻的还是“袁枚”。

袁枚弥留之际,使出浑身力气说了一句:“千载万世必有知我者!”一代宗师就这样黯然辞世了。

袁枚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6527.html